胜者教育张益铭:胜是过程,不是终点
? ? ?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 ? ??张益铭一直觉得,这句话没有错,但也不全对,关键看怎样理解。
? ? ??他说,“我特别想告诉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想‘胜'的心理,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胜'的习惯,尤其是幼儿、儿童。因为优秀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
? ? ??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
?
? ? ??每个孩子都需要“胜者”的感觉
? ? ??这些年,张益铭带领他的团队走访了许多家庭和学校,他看到,现在很多孩子受教育条件不相上下,但是,有些孩子很自信,成绩好,特长突出,参加各种活动,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有些孩子却总是藏在别人的后面,不敢表现自己,甚至是什么事都不敢去尝试,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内向、懦弱、甘落人后的习惯。
? ? ??张益铭说,“我们发现,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拉开差距的,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忽略了‘胜利者效应'。有的,是父母从一开始就忽视了孩子想‘胜'的心理,有的,是没有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胜负观,赢的时候没有给予认可,输的时候没有给予鼓励,也有的,是父母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胜'。”
? ? ??这也是成年后,为什么有的孩子成为谷爱凌、柯洁(中国围棋史上最年轻的八冠王)而有的孩子选择了躺平。
? ?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对“胜”的渴望。
? ? ??那些自信优秀的孩子,起初是从把一件事做好、并得到别人认可开始的。从这一件事中,ta获取了“胜者”的心理,再做其他事的时候,ta更愿意付出努力,从心理上有了更多的自信和勇气,也就更容易获取成功。
? ? ??这就是“胜利者效应”,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岚的研究成果之一,登上了《科学》杂志。
? ? ??实验过程就不再赘述,单说结果,简而言之,“胜利者效应”就是胜利者下回更容易获胜。而且,“胜利者效应”还具有迁移效果,“先做好一件事,然后以此为基点,就可以习惯性地做好另外一件事。”
? ?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 ? ??所以,我们会看到,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两极分化开始出现,那些优秀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就像近些年出现的学霸,通常不只是成绩好,还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 ? ??张益铭说,“这一点,其实很多孩子都可以做到的。关键是父母要重视‘胜利者效应',从小帮助孩子培养‘胜者思维'。”
? ? ??胜是一次次超越的过程
? ? ??如果父母有了培养孩子“胜者思维”的意识,那么,该怎样理解“胜”和怎样去成为“胜利者”?
? ? ??张益铭说,“我们培养孩子的‘胜者思维',重点是让孩子看到,胜是过程,不是结果。很多时候,胜利并不是战胜别人,而是一次次超越自己的过程。”
? ? ??获取第一名,获取冠军,是胜。
? ? ??一个从来不敢登台的孩子,勇敢地登上了舞台,也是“胜”。
? ? ??一个一直赢的孩子,第一次输给别人,他说,“这次我输了,咱们下次见。”是胜。
? ? ??上一次是第二十名,这一次是第十九名,也是胜。
? ? ??就如同《人民日报》在祝贺本次冬奥会的参赛选手时说,“四年前的平昌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赛中张可欣获得第九名,北京冬奥会排名第七,今天虽有遗憾,但她仍成功超越了自己。祝福你,拼搏了就是英雄……”。
? ? ??理解了“胜者思维”,那该如何帮助孩子“胜”,成为胜者教育的核心内容。
? ? ??张益铭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寻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找到最擅长做的事。然后,学会拆解目标,将目标落实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先从最能实现的做起,一次次的小成功有助于大成功。”
? ? ??在这个追求“胜”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孩子的身体意志、学识与眼界、自我驱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感恩的心、社会责任感。
? ? ??这六方面的能力,又会成为孩子下一次“胜”的强大助推力,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从一次成功,走向下一次的成功。
? ? ??张益铭还有更深远的想法,他希望有一些孩子可以走得更远,“就像达芬奇,他开始只是绘画很强,但他以绘画经验进行迁移拓展,最后成了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