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参考
    主页 > 综合新闻 >

宋代学官:严格的遴选制度推动了太学教育的发

太学作为宋代最高学府,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为宋代朝廷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太学学官是太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学官的选拔意义重大。太学学官的任职要求严格,学官不仅要有出众的才华,还要有高尚的品行。与此同时,为确保学官队伍的质量,宋廷还建立了赏罚分明的考察制度。

一、太学学官的遴选方法

宋代太学之所以成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是因为统治者想要通过太学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德才兼优的人才和官员,作为担负教育职能的学官,统治者对其十分重视,制定了一套完整严谨的学官选拔制度。在遴选方式方面,学官选拔渠道广、方式多样化,扩大了学官的来源,对太学教育意义重大。

荐举是太学学官主要的遴选方法之一,在北宋时期尤为流行,高官重臣举荐德才兼备的人为太学学官。宋廷对于举荐者有所要求,首先必须深受皇帝信任,其次应该是德高望重、有身份地位的人。被举荐者往往都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德行,若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则不能担任学官。荐举具有灵活性和效率性,在荐举者的一力支持下,只要被举荐者通过考察,即可担任学官。

宋神宗时期,学官考试制度逐渐形成,至此太学学官的任命主要通过考试来选拔。学官考试由国子监负责组织安排,考试内容多为儒学经义,成绩优异者可以担任太学博士。到了南宋时期,学官考试制度有了新的变化,除了经义考试外,考生还要再考一门诗赋,两门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担任学官。取得担任学官的资格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太学任职,只有成绩上等者才能进入中央太学工作。太学学官考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学官的综合素质水平, 为学官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宋史》曾记载通过考试制度选拔学官的情况:“凡举进士,赴学士院,试经大义五道,取人上等者为博士,下等为正录,愿任教授者听。”

特例拔擢是太学学官遴选中比较特殊的方式,若是太学生员中有学业格外优秀或者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统治者会让其担任学官一职。宋神宗年间,外舍生员檀宗益品行出众,曾上书请求皇帝修整学事,言辞清晰有力,神宗很是欣赏,因此任命其为校书郎。太学生通过上书言事而被皇帝看重,随之提拔为太学学官,这种非常规的学官选拨方式,能够激发太学生参与国家政事的积极性。

二、太学学官的任职要求

太学学官主要职责在于教化民众,为统治阶层培育人才,因此学官的学识、德行都必须得是万里挑一的出众。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不得滥用职权,这是宋廷对太学学官三个基本要求。

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统治者依靠读书人为自己治理国家,非常看重学官的才识,选择博学多识者任职学官。历代宋朝皇帝都认为学官才识疏浅与太学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故而对学官的出身有明确的限制,非科考之士不能担任学官。宋朝时期,通过科考的士子几乎都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是学识渊博之人,因而这些士子有足够的文化知识能够教育他人。

太学学官肩负重任,身份特殊,一言一行都是天下士子的表率,其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就是德才兼备,且德才中以德行为根本。学官的选拔过程中,若是有才华出众但德行有亏者,是没办法被选中成为学官的。对于已经上任的太学学官,统治者同样采取了一系列监督措施要求其谨守操行,宋神宗曾下令,不许学官“预妓乐宴”,以免学官有失身份,有辱学风。若是发现行为不端的学官,便将其开除,以此保持太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

结语

宋代在遴选学官的过程中,不只是关注学官本人的学识,还要求重德行和才华并重。宋廷制定了严格的监督制度,如果学官行为有失,将会受到处罚,通过此举肃正学风,提高太学的教育质量。宋代严格的任职要求既能够选拔出才德兼备的学官,也能督促学官的自我进步,有利于太学教育的发展,对宋代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