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参考
    主页 > 综合新闻 >

智能基座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产业互为放

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也进入深水区,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我们看到现阶段数字转型有两大特征:深和快。

一方面,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从“要不要做”变为“如何做”,进入深耕阶段。企业基于基础设施数字化、对象数字化、规则数字化,并以数据治理等手段重构生产模式,打开业务边界,进入数字时代无限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ICT产业的发展决定着数字经济的未来。ICT产业是革新率最快的一个行业,新技术不断涌现,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其生命力都蕴含在快速“迭代”之中。

人才是产业的基石,但是当前计算人才的匮乏成为一大瓶颈。首先是人才储备不足,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其次是人才质量不足,受限于教学深度与广度不足、教学与应用脱节等问题,不能为产业提供很好的发展动能。

显然,在中国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之时,人才与产业之间的鸿沟亟需抹平。

新、实、全,产业发展对计算人才提出新需求

发展产业,人才教育往往要先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因为早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由信息技术引领的行动计划,这些计划的关键和基础是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新工科专业人才。

教育部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业协同育人等的部署,致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扎实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从资源配置到产业实践的深化建设。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同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了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工科专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工科专业。

计算人才教育虽然得到各方面重视,但是人才培养仍面临培养模式单一、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等现实瓶颈。在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之间还有很深的鸿沟需要新的教育体系来填平。

人才培养,应该更精准地面向新兴产业和经济需要。具体到计算领域对人才提出三个需求:新——创新性,实——实践性,全——全面性,而新的教育体系也需要围绕这三方面来建设。

首先是新。中国传统教育的知识体系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教材更新慢。但是当下产业迭代快,新技术、新应用曾出不穷,这就要求人才能够及时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趋势和新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最前沿的新技术。

其次是实。传统教育体系中重视教与学,学生缺乏实习、实践的机会,知识与实际脱钩。人才毕业后进入到企业当中,往往需要二次培训才能慢慢进入工作状态。

第三是全。中国在ICT产业起步晚,对于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根技术缺失,在教育中也是一块空白。中国ICT人才教育侧重应用端,而没有底层技术的支撑,知识内容不全面、不成体系。而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更全面的人才体系,才能推动产业整体向前。

过去很多年都在倡导校企结合,试图解决人才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痛点,但是回看以前的校企结合往往是“点”上的合作,比如就某一学科,或者是某一课题。虽然起到部分提升人才质量的效果,但是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整体匹配性上还严重不足。作为ICT巨头,华为在发展计算产业上,一直把人才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而在人才维度上的战略,华为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与国内高校合作建立产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鲲鹏、昇腾及华为云等产业链输送高质量人才。

新:新知识、新模式解决教学痛点

鲲鹏、昇腾是面向新计算时代的全新计算生态,是数字经济的底座,也是中国计算产业发展的新机会点。从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出发点,教育部与华为启动了“智能基座”项目,将鲲鹏、昇腾、华为云技术与实践成果融入各高校的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和电子信息等专业的课程当中,以产教融合的模式加速计算产业的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