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参考
    主页 > 综合新闻 >

献身书法教育,深研书法三十余年---书法名家王

初见王哲老师,质朴中透着儒雅,三尺之台,薄纸、淡墨、羊毫长峰竹笔,素洁清寒。墨浸笔,行于纸上,侧勒掠努气贯始终,苍劲有力;真草隶篆,无一不通,行草更为惊叹!笔断意连,牵丝映带 ,造出千般姿。方寸之外,有始无终。以挥毫,勾起古往今来之悲欢;因墨染,晕开唐诗宋词之行吟。
王哲老师深研书法三十余年,长至耄耋,幼及萌童,三千桃李。凡文人雅士,更倾力于此。亦研亦赏,揣摩体悟,以求师造化;于历代碑帖,且临且摹,手摹心追,以求得心源。
书法作品,彰显人文素养之沉淀,人生阅历之积累。或以收放之势,谈运笔间豪情;或依用墨之韵味,话章法视觉的冲击。如王哲老师的书法作品,可窥一二。
笔锋婉转,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行笔顿挫 厚雅有致,意气天成。细细鉴赏便可见,老师作品碑有金石味,宛若哲人沉思于古道;帖盈书卷气,恰似妙女迎舞于长亭。可谓清风出袖,飘若浮云,波谲云诡,变化无穷。无一笔不妥,字字珠玑。

王哲,字怀安。一九七三年生,年少之时,问学津门(茂林书画学院)追随沈震寰先生研习欧楷,略有心得;兼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唐孙过庭书谱》及篆隶书体,亦诵诗文,涉丹青。
以唐楷入手兼习隋碑《龙藏寺》、《苏孝慈》知隋唐一脉,《龙藏寺》首选。
一部《龙藏寺》开初唐书家之先河,习书者不可不知。“唐人尚法”,尽在其中……
研习《圣教序》,究竟《兰亭序》承上启下是学书者必由之路,探得其灵妙,而知魏晋风范。
《兰亭序》典雅飘逸,字字珠玑,气与势、韵与味;浑成与灵动;古趣与时尚,自然天成实在是看家之本领。而后广学博览,勤于思考,讲究用笔,不厌读贴,吃透先人书法之神韵。古人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作字有由来,用笔有法度。始能通悟,共树而分条。
至于历代诸家,无不研习岁深,饱涵学养,彰显于笔墨间。存精寓赏,谙于胸襟。至于因革参悟,上限秦篆、汉隶,知藏入纸,中则唐宋楷行书体,平铺往复,衄法使之。含蓄凝练,秀润中和,与平淡中见功力。明清以来华夏文化集大成于斯时,名家辈出,展纸信笔,中堂条幅,篆隶碑学,燕赵史诗,百家争鸣,非徒然与!
后问学津门名家,拜偈哈珮、陈云君、况瑞峰诸先生,讨得读书习学之源由,实乃吴玉如先生之脉流,虽专工斯别,各有优宜,其学识、涵养亦有专擅。
诸家书体,笔画排列,空间布白,章法铺陈因识而导用。黑白与虚实,字体之组合,纵横之排序不仅是表相,其更深处的意识是情感的力度伸延,是充满活力的感召。
又有欧、颜、柳、赵,更是时代的担当,大可不必厚此薄彼,斯乃学书之门径。至于篆隶、摩崖、碑版因时而领风骚,因适而宜不必缧绁。
文字因时而异,书法的艺术美在于个性。它抽象了天地万物之形,融入了古今圣贤之理,净化心灵,逐弃邪俗,养就审美素质。或沉雄奔放或清秀婉约,或端庄厚重,或高逸优雅,无形中受到熏陶。以至于感情为之渗透,人格为之所染。心绪为之改变,品学为之提高,从而成就了沉着镇静的品格。斯乃学书之目的。

图文: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