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参考
    主页 > 综合新闻 >

好书·推荐丨一生只为一事来,扎根教育寻春天

白芸 李家成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专家推荐

“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于我而言,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书名。20世纪末,我就成了一名教育研究者,于新世纪之初完成了研究生学业。从传统意义上讲,我的早期研究生涯虽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太差,因为毕竟在教育学界比较好的杂志上发表过长篇大论。然而,此时的我,却很彷徨迷茫,因为我总感觉离开了图书馆就写不出论文,走到教育实践一线便茫然不知所措,研究工作无从下手。因此,当初毅然冒着写不出博士毕业论文的风险跨专业攻读了别的学科。可以说,每当看到扎根大地的教育研究,我便会心生几分敬意。来自农村的生活背景,加之对于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以及班主任是中国教育制度的特殊存在这一认识,诸多因素交织,让我一不小心便把这本书从头至尾都读完了。

“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没有深奥的理论思辨,多为来自乡村班主任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心路历程的讲述。然而,却让有着长期的学术编辑经历的我读之不忍释手,陷入深思。11位作者都是我熟识的朋友,他们有着丰富的乡村班主任工作经历,除了一位已经是大学知名教授外,其余10位依然坚守在中国乡村教育第一线,这位大学教授也用自身的学识反哺乡村教育,他们都是用生命在开展着教育研究。他们作为普通的小人物,真实地告诉我们乡村教师是如何化结构为资源从而实现多样可能的;乡村教师、乡村班主任是如何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专业成长,如何超越空间从而融入教育共同体,如何超越时间从而开展各种跨界活动的。有调查表明,世纪之交的教师教育转型背景下,新入职教师的敬业精神有所下降,人们开始怀念“老中师”年代。个人以为,本书的出版,对于功利浮躁的教育一线以及学术界,犹如注入了一股空气清新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如何参与其中,本书也呈现了一个个鲜活案例。

——戚务念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扎根乡村教育

一生只为一事来 扎根教育寻春天

——读《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有感

文|程 露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乡村班主任研究者的自述》(后简称《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一书于2020年3月正式出版。2020年7月中旬,我拿到了李家成教授的赠书,便马上开始了阅读,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非常吸引人。读完一遍,似乎有些不过瘾,又开始了第二遍阅读。这本书不同于其他教育专著,没有深奥的理论阐述,只有真实的教育自述;没有俗套的说教,只有朴实无华的动人故事。

《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由白芸教授与李家成教授主编,此书通过11位作者的乡村教育研究自述,试图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有效开展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为大学培育未来教师的教育创新,带来一定的启发。同时也在传递着“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在浮躁、功利、急于求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现状下,扎根乡村教育开展实地研究,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提升办学质量,需要更多的大学学者和教育研究者扎根乡村教育日常生活,带动更多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逐步提升的教师在日常工作情境中不断探索。

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优秀的教师?什么样的班主任才算是成功的班主任?什么样的教师才有优秀的潜质?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才能触动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这似乎都在提醒着我去寻找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一、扎根乡村的情怀:回溯成长经历

教育是有情怀的,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怀又从何而来?它们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些什么?阅读后我更坚信,小时候的经历会给以后的人生带来些许改变。书中10位乡村教师都有着乡村生活的经历,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着对乡村教育的一份不舍,这份不舍来自小时候的生活,更来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乡情。

刘海霞老师在乡村过着贫寒又充满爱的生活,林冬梅老师初为人师时对乡村教育有着别样体验,焦忠宇老师因乡村家庭教育烙下“吃苦耐劳”的印迹,蓝美琴老师有一段担惊受怕的乡村从教记忆,巩淑青、叶斐妃老师在初为乡村教师时产生忐忑与自卑乃至焦虑不安,吴静超老师回忆童年的留守往事,李家成老师分享短暂的乡村教师经历……这些故事虽各不相同,却同样透露着一种对乡村教育无法割舍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积淀后幻化成教育情怀。他们看到了乡村教育真正的独特性,他们感受到了乡村教育更新的紧迫性,他们更在实践中改变了乡村教育。书中的作者们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乡村班主任的教育情怀是有温度的,他们也可以迎来教育事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