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教育的历史,现有的记录太少?
原题:从三星堆里,看到了教育
作者:玉壶冰心
人民日报3月20日发表新闻: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其中一件黄金面具体量非常大,有可能成为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大黄金面具和最重金器。
“大”的物件,青铜面具宽可达1.38米,青铜神树更高达3.95米。
“小”物件,直径仅2.3厘米的金杖上,鸟飞鱼游,宛然在目。
看完这个新闻,身为教育教育工作者,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因为考古发掘,让我们在未来的是时光里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伟大,证明我们古人的教育,经济和制度等等每方面是很令人赞叹的。
从历史里找规律,从历史里找出路,承前启后,所有的创新都不应该是凭空创出来的。
有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考古就要发掘古人的坟墓,在我看来考古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过去的历史,透过历史找到来时的路,明白将来要走的路。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这样,要了解国家的教育发展史。明白每一段时间里的前因后果和地位,为下一步铺更好的路,承前启后,从来都不是虚话。
一段繁华、进步的历史,让我们可以在时间的长河里,感受到它的时光美、制度美、教育美、外交美、经济美......而从一段衰败的历史里,我们要学会如何看透本质,避免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历史重蹈覆辙。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和借鉴,深思的。每一段过往,都是时间链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历史,而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以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历史里,世界历史里找规律,探索可行可靠的博古通今之路,是最便捷也最有价值的。
就教育史而言,从孔子,到朱熹;从苏格拉底的古希腊课堂,到苏联的工位课堂,再到德国的纳粹课堂......都有着教育发展的路径。而我们中师生,那段历史在网上能查到的信息甚少。具体的时间,历史背景和发展起因,过程和结果,甚少有资料记载。我希望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可以借助了解曾经的历史,再创属于中国的辉煌。
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这不仅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也是今日社会和昨日社会的对话,用布克哈特的话来说:历史是在另一个时代发现的一个时代值得纪念的东西,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有借助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当今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
希望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的,借助过去,增加今天的力量。我们有过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证明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可行的。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指南针对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有决定作用。九章算术、圆周率对世界数学的贡献;本草纲目,四诊疗法对医学的完善;日月食的观测对天文的贡献;而英国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提到了中国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等等。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早期科技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中国是古代世界科技中心。除此之外,我们有青铜时代,陶瓷时代,中国土木工匠始祖鲁班,麻沸散......数不胜数,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的教育也曾创造了很多辉煌,无论是私教,还是一定规模的国教。
我们教育路,为了将来科技的发展,走稳走好,更应该铭记过去,从历史里去走一走,反省求进,诺贝尔奖也不远也多已。
而这段中师生的历史也是历史里的其中一段,现有的所有记录太少,有待努力。曾经身为中师生的我们,要明白历史有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最重要的目的是教育别人。中师人,留下我们的历史,让后来者“温故而知新”吧。
作者:玉壶冰心,1982年出生,1998年考入北流市师范,先后在六所学校任教。业余函授英语大专,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喜欢阅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