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参考
    主页 > 综合新闻 >

杭州中产家庭“翻车”,惊醒无数父母:教育对

作者 | 陈六月

前段时间,偶然刷到一个综艺节目。

节目里,一个6岁杭州女孩甜心,因为妈妈安排的“课程表”一下子火了。

她的父母遵行“每个家长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让孩子在十多个兴趣班中来回奔走。

主播、模特、英语、滑冰、画画、舞蹈……

周一到周日,满满当当毫无空隙。

时间被计划按分钟计算,不能浪费一分钟。

节目中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孩子能和树洞说悄悄话。

于是,就有这一幕:

“你觉得爸爸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好的人。”

“你刚刚一直在叫妈妈‘假妈妈',那你的真妈妈在哪里啊?”

“真妈妈丢了。”

听到“真妈妈丢了”,妈妈瞬间就哭了。

为了让孩子“成才”,家长的做法看起来有些极端。

但这样的做法其实代表着一种很常见的心态:

教育竞争压力这么大,生怕自己的孩子跑偏了,生怕孩子不够优秀。

这个片段也带出了这些年一直在风口浪尖的教育话题:

快乐教育VS压力教育,到底哪个才是成功的教育?

过度养育后,“内卷式鸡娃”成热词

近几年,“鸡娃”“海淀妈妈”似乎成了教育界的网络热词。

“鸡娃”,则意为“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去学习、拼搏。

“海淀妈妈”,则意味着生活在北京的海淀区,清华、北大就在家门口,身心精力都是在孩子教育上的高知女性群体。

这些热词的出现,揭露了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严重焦虑感。

前阵子,PET英语考试线上报名系统开放后立刻瘫痪的新闻上了热搜。

PET即剑桥英语二级考试,很多鸡娃家长把通过这个考试当作孩子小升初简历上的标配。

KET考试的词汇量要求大概是1500-1800左右,是一名孩子初中毕业时的英语水平。

伴随着升学路上的高竞争,是无处不在的教育内卷。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彪指出:

“内卷”这一词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学术语境,而用来指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一位爸爸辅导作业时,孩子屡不听劝。

他情绪失控,点燃练习簿扔下楼,差点烧了邻居家。

一个妈妈因为太焦虑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报了十几个兴趣班辅导班。

而当孩子爸爸想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妈妈让他抱着电视出去看。

孩子爸爸太委屈,说着说着便崩溃大哭。

北京顺义妈妈疯狂鸡娃的段子也曾在网上疯狂流传。

每个周末都排期满满。

当娃要学古筝,妈妈先苦学半年。

为了给娃树立榜样,妈妈报名游泳比赛先得了中年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