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参考
    主页 > 综合新闻 >

完善体系做好防性侵教育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日前,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将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性侵给儿童带来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影响甚至可能伴随终身。此次两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得到广泛关注,可见公众对防性侵教育有着强烈的共识。

近年来,性侵案件呈现出熟人作案、受侵害儿童低龄化、依靠网络传播手段多样化等特征,折射出性侵案件的隐蔽性和后续处理的复杂性。相对来看,被性侵时儿童的无意识、家长的无防范、作案人的无顾忌等“三无”状态令人痛心。虽然呼吁学校加强性教育已持续多年,但效果并不非常理想。除了将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还需以法治思维为引领,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防范儿童性侵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从扫盲到觉醒、从普及到赋权的质变。

有必要将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必修课体系,面向师生全员覆盖。虽然公众对儿童防性侵教育有着强烈共识,但家长羞于讲解、学校蜻蜓点水式教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教材内容匮乏陈旧等问题在许多地方存在。将防性侵纳入性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有必要在受教育对象上纵向延伸至学龄前,横向扩展实现在校师生全员覆盖。在课程体系上,一方面学校须开设性教育的独立必修课程,进行专门系统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将性教育融入多学科教学,与学校或班级的日常活动结合,如主题日、文化节等,在传授性科学知识、性安全意识的同时,塑造积极健康的性价值理念。

组织多方主体参与,提供高效优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供给。如果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得以实现,下一步必须引起重视和讨论的是如何进入必修课体系。防性侵纳入必修课是一件专业性极强的事情,特别是内容呈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程度等方面的拿捏,都极具挑战性。国外在这方面已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如瑞典、英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可以在内容、方式、方法上吸收借鉴。在课程开展方式上,中小学和幼儿园很有必要加强与高校、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深度合作,建立可信任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团队,加强课程内容与教学指导,并加强线上资源的供给,增强教育资源的移动性、便捷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便于教师在遇到教学困难时及时对应查找求助,也便于学生在网络媒介获得正确引导。

建立儿童可触及、可信赖的规范救助渠道与机制。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儿童身心发育有加快之势,儿童性教育宜疏不宜堵。指望一门性教育课程能够解决目前因性侵而引发的问题远远不够。因为性教育不是独立于学校各科课程之外的,而是与社会伦理、法治建设、生命教育、性别平等紧密相关。对此,需要让教师或儿童在遇到问题时,能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同时,通过性教育课程将学校与社会、家庭有力联结,形成工作合力与联动机制,更要尽早明确救济方式。让儿童知道如果发生或看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找谁、应该找谁、谁才可信。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标准的规范和程序,为学校或社会相关单位或群团组织提供依据,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进行救助。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