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需要怎样的博物馆教育?
点蓝色字关注“新闻1+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中小学生来讲,书本和课堂学习是重要的一部分,而课外实践、体验学习等形式也必不可少。
近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博物馆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鼓励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
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为何被屡次提及?馆校结合如何大有可为?
在10月21日的节目中,《新闻1+1》连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共同关注。
△10月21日节目完整版
1、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最新出台的意见和以往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杜鹏飞:我觉得这一次的文件跟以前出台的相关文件相比,措施更为具体,目标也更为明确。之前我们用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博物馆免费开放,产生了非常好的效应,就是让观众喜欢走进博物馆,也就是解决了第一步“走进来”的问题。这一次的文件我想它会起到一个让博物馆和观众之间,让青少年观众以及学校跟博物馆之间,产生更好的互动,提升博物馆和学校之间互动的效能、效果。
2、如何看待多份文件都在强调将博物馆融入中小学生教育?
杜鹏飞:博物馆毫无疑问是全民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媒介和手段,因为美术教育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美术院校里边,所以中办和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里,特别强调发挥博物馆在美育当中的作用。这一次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强调要把博物馆的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学青少年的教育资源,我觉得这是这个文件的立意。
3、学生课业负担重,用什么时间去博物馆?如何看待这个矛盾?
杜鹏飞:我想主要有两方面:单纯靠这个文件,肯定是解决不了学生课业重,没有时间的这个问题。但是文件中也有很具体的导向,就是学校应该安排时间,比如小学在3点半以后要把博物馆的教学资源引到学校课堂;比如利用节假日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这已经是非常具体的手段或者是建议。
文件的第四部分,就是加强组织保障的部分,特别强调可能今后在中小学的学校的考评指标、考评办法中,也会引导学校更加重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来开展课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所以我想这是一个导向性的文件,某种意义上也指向了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比如不能把学生的时间填得那么满,不能用课内功课和课外作业,甚至是一些培训班、兴趣班,把学生时间全都填充满,应该留出时间让学生能够有可能走进博物馆,更好地去接受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我想有隐含之意。
4、开设校内博物馆课程可行吗?
杜鹏飞:我们有在尝试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就是把博物馆的教育资源送到社区,送到学校。如果以高校学生为例,我们跟学校本科生一些班级建立对应关系,每学期会有一些互动的手作活动,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惠及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大,要想做到一定的普及率,难度是很大的。
5、加强校馆联合师资培养,博物馆先教老师,老师再教学生,“接力”教育是未来的一种途径
杜鹏飞:这就是文件当中提到的对于师资力量,对于馆校联合进行培养这一条意见的精神,不过同样也要克服拿出更多时间,给学生更多让他能够去接受我们所谓“无用之用”的熏陶和训练的时间。
6、让博物馆资源惠及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杜鹏飞:这是文件关注到的现象,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难题,就是教育资源确实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想方设法要让孩子努力进到重点中学,因为教育资源不同。另外博物馆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像北京、西安、成都、洛阳,博物馆的数量已经过百,还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还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它连一个正规的、规范的博物馆可能都没有,怎么实现馆校的合作?怎么惠及到农村的学生?这是我们要去想办法克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