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参考
    主页 > 综合新闻 >

孩子的教育无时无处不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

亮亮今年十四岁,读初二,是家里的独苗苗,爸爸妈妈相父祖母的宠爱都集中在他身上。但是亮亮对这却极为反感,他始终难以明白家里的大人们为什么总是把他当小孩看,自己的个头都一米六几了。国庆节那几天,亮亮决心摆脱家人的照顾而与几个同学到苏州的一个同学家去玩。他自己收拾好行李,留下一张便条,便悄然出门。


离家的那一刻,亮亮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他为自己的胜利无比激动。很早以前他就想独立行动了。他常想:都这么大了,为什么不自己独立闯荡?亮亮固然很兴奋,可是家中的大人们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祖母不断地自言自语:“这孩子从未远出,怎么行?怎么行?”爸爸妈妈既焦虑又生气:“羽毛长丰满了?竟敢先斩后奏?


他能照顾好自己吗?\"漫长的国庆假终于过去了,亮亮也满怀欢喜地回到了家,家人欣喜异常。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让小亮亮烦恼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轮翻训导他,警告他:“这样做就是把大人不放在眼里。你自己好好想想,出了事该咋办。下不为例,再发生这样的事就不要进这家门!\"亮亮对家人的教导大惑不解,无限委屈:“我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吗?


你们以为我还是个小孩?我能独立地生活啊!”但是,家里人始终就是不放心。这件事后,亮亮受到的“关爱”与“照顾”就更多了,家人的嘱咐叮咛也更频繁。但是,亮亮却一天比一天郁闷、不开心,他甚至懒得与家人谈话。亮亮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从前他可是个听话的好孩其实,道理很简单,亮亮的心中已形成了少年孩子普遍具有的“成人感”。他们自认为已长大成人,强烈反感亲友师长视他们为孩子。


他们希望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大人的照顾与关心在他们看来实在是画蛇添足的多余之举。亮亮就一心想“自己独立闯荡”,认为自己“能独立地生活”,他非常不理解家人为什么总是把他当小孩看。孩子“成人感”的产生,标志着危险的“心理断乳期”的到来。此时的孩子既乳臭未干又好作老成状,既想独立学习生活又力不从心。“心理断乳期”里的孩子面临着许多矛盾,若不及时解决,便要影响其健康成长。


首先,这一时期的孩子心中有着无数的梦想,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美好的愿望。少年得意的时候常常这样说道:“这可是我做出来的。”但是,事实上,稚嫩的孩子怎么可能真正独立地面对生活?他们必须仰仗大人的帮助与指导。只是,祖父母面对自己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孩子时更要注意自已的教育方式。如何变好,如何在克服困难和感受胜利喜悦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奋斗。直接的“逼迫式”教育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无济于事的。


比如,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祖父母便可先对孩子的勇敢行为提出表扬,同时婉转表露自己对孩子不告而走的忧患与不满,然后便可诱导孩子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出去碰到些什么困难?还可能会碰到些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难题?出去之后家里的大人会怎么想?等等。很显然,例中亮亮所受的教育是不成功的。因为祖父母的举手投足、喜怒哀乐等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尽管祖父母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丰子恺这样的扪心自问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孩子教育的无比重视,也能发现他对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丰子恺深切懂得,对孩子的教育无时无处不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