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参考
    主页 > 综合新闻 >

一项心理实验告诉你:这样教育孩子,Ta会越来越

作者|安歌

昨晚,几个小朋友在楼下拍篮球,嘻嘻哈哈特别有趣。

这时,有位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走过来,小男孩紧紧牵着妈妈的手,眼睛却盯着篮球的方向。

妈妈说:你想玩就去加入他们呀。男孩不做声,只是靠妈妈更近了。

妈妈松开手,推着男孩说:你怕什么,想去就去,真是胆小。

可男孩还是不肯过去,连看都不愿看了,扯着妈妈要回家。

妈妈一边叹气,一边数落:你这个孩子每次都这样,这么胆小到底有什么用。

看着男孩逃跑一样的背影,我不禁感到心疼。

妈妈或许并不明白,她一再强调的“胆小”,就像标签,留在了孩子的心里,时时提醒着他的胆怯。

而孩子,可能就真的如妈妈所数落的,越来越胆小。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父母给孩子贴什么标签,决定了他未来的模样。

1

父母的标签决定孩子的走向

许多时候,父母给孩子贴标签只是无意之举,但是标签对孩子的影响力却可以持续一生。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自己小时候特别感性,容易掉眼泪。

有一次,妈妈和亲戚聊天,谈起他时说:那么爱哭,能有什么出息。

自此,他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没用,自卑的种子就这样植入进了心里。

事实上,孩子一旦被贴上某个标签,并且反复提醒,就会成为一种强烈的暗示,最终成为孩子的行为导向。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标签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

1973年,心理学家克劳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

他找来一群人,把他们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的人,他标记上“慈善的”评价;

第二组的人,则是被标记上“不慈善的”评价;

第三组,不做任何评价。

之后,他请这三组人员进行一次捐款。

结果发现,第一组的人,捐款的人数和数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组。而被贴上“不慈善”的第二组,捐款的人和数量是最少的。

标签本是外界给予的评价,可它却能影响到人的自我评价,并且促使他们往标签定义的方向走去。

成人都很难摆脱标签的影响,对于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的孩子来说,标签就如同自我定向。

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孩子心中的枷锁,慢慢成为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最终,我们越是痛恨的“标签”,越是焦虑的问题,就越容易在孩子身上变现。

2

为什么忍不住给孩子贴标签?

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意识到了,贴标签的方式并不管用,甚至越说越糟糕。

说他脸皮薄,后来连打招呼也不敢了;

说他挑食,结果就越来越不爱吃;